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4篇
  免费   838篇
  国内免费   72篇
财政金融   206篇
工业经济   171篇
计划管理   886篇
经济学   1404篇
综合类   716篇
运输经济   61篇
旅游经济   90篇
贸易经济   464篇
农业经济   5410篇
经济概况   846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479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423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613篇
  2013年   576篇
  2012年   683篇
  2011年   804篇
  2010年   721篇
  2009年   601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568篇
  2006年   559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19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2019年,国内土地管理问题研究涉及基本理论、制度变迁及土地管理体制、制度、政策和法律等方面,关注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外土地管理研究偏向关注土地问题尖锐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土地管理体制、制度、法律、权籍与利用问题是国内外共性研究内容。研究结论:2019年土地管理研究紧扣理论与实践问题,在探索土地管理体制与实施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仍需加强方法创新与土地管理科学规律凝练;2020年将重点关注土地治理体系改善、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乡土地统一市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中的土地管理问题、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耕地保护转型、自然保护地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土地市场管理与产业用地政策创新等议题。  相似文献   
102.
The tidal river management (TRM) approach is an indigenous management practice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the Ganges-Brahmaputra delta in Bangladesh. This approach has a high potential for extending area under agriculture with a positive impact on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equently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Until recently, no studies provide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n agricultural benefits of TRM operation. In this study, we aim to assess the benefits of TRM operation by using innovative approaches such as comparing land use chang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cost-benefit analysis for two scenarios (with and without TRM) in the Hari-Teka-Bhadra catchment. We found that the financial benefit of TRM operation was 85.5 million US dollar per year from the agriculture sector. The results are useful for promoting land use policy through TRM approach in achieving greater sustainability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03.
新时代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面向新时代要求,重新审视与厘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认知、评价标准、影响机制和优化调控等基本问题,为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创新提供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推理演绎法。研究结果:(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理论认知上应由“三个阶段”转向“三个时期”;(2)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标准应由静态指标转向动态耦合;(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应由封闭区域转向关联传导;(4)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优化调控策略应由极限集约转向最优集约。研究结论:进入新时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上可实现“不增地,多增效”甚至“地减量,效增加”,未来相关研究应重点关注存量和减量规划中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征,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改革下新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国家相关规程中的集约评价标准须结合区域发展阶段进行“匹配性”修正,政策制定要考虑区域间的“关联性”和“传导性”进行精准化设计,治理方案应按照最优集约度的“动态性”进行差异化调控。  相似文献   
104.
崔新蕾  王丹丹  吴丽娜 《技术经济》2020,39(10):119-127
土地出让与城镇化质量作为城镇化的主要依托和核心追求,二者的关系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土地出让与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的时空差异做出实证研究,并利用ArcGIS将其空间显化。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土地出让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呈现先增后减再增趋势;二者的协调度自西向东逐步增加,耦合度无明显分布规律,总体呈高水平耦合状态;土地出让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在城市群间的差异显著,但城市群内部的差异逐步减小。从土地出让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的视角,为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演变视角,探索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欠发达农区土地利用转型。[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县凤凰镇铺前村为研究区,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GIS与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复原了1986年、1996年、2006年和2016年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状况,揭示了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演变特征。[结果]30年来铺前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先后经历了快速扩张、加速扩张及缓慢扩张3个阶段,用地类型以住宅用地为主,同时出现了一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空间结构先后呈现蔓延扩张、跳跃式扩张、填隙式扩张模式发展特征;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的功能结构演变特征是农业生产功能逐渐弱化,出现微弱的非农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虽然经历稳定弱化和加速弱化过程,但是仍是主导功能,生态功能在中后期因内部用地竞争而明显弱化。[结论]通过系统的研究,揭示了30年来铺前村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特征,为优化农村土地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153个县区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对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县区和地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及其发展速度在空间上均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但随时间变化区域差异逐渐缩小;(2)Moran′s I指数由0.013 9上升至0.065 3,表明在空间上存在空间集聚状态,且随时间不断优化,区域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3)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显著区集中于北京、天津等经济优势区,并向四周梯度扩散;(4)人均GDP、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经济类因子对土地经济密度的解释力较大,且任意两因子交互后作用力优于单项因子作用力。[结论]可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差别化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研究目的:明确农村宅基地资格权的权利属性与内涵,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索资格权实现的路径框架,为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义解释、历史分析、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针对当前宅基地资格权的权利内涵不清、实现路径不明、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本文从保障性内涵和现行制度体系适应性出发,认为资格权应当具备成员权内涵,具有身份性、无偿性、长期性、均等性等特征,并基于此从福利多元主义视角构建了宅基地资格权的实现路径理论框架,提出在宅基地资格权的实现过程中,应设立政府、集体、市场和家庭的四元供给主体,并通过城乡统筹保障农民宅基地资格权的多元动态实现,同时运用此理论框架对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羊坊三村宅基地改革实践经验进行了案例研究和分析。研究结论:资格权应当在兼顾主体意愿和历史根源基础上以成员资格为依据进行主体认定,以资格公平性和均等性为原则,以"实物+货币"双重动态机制和城乡统筹机制构建实现路径,推动"户有所居",并通过宅基地资格权的多元动态实现推动农村住房保障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土地利用作为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连接的纽带,明确其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于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以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为例,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探究研究区在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年际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2015年草地面积为329.52万hm~2,占总面积的81.17%,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土地利用类型, 1990—2015年草地总量略有减少,减幅为0.04%;湿地作为研究区第二大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先减后增、整体减少的趋势,整体减幅为0.36%;其他土地面积减少1.39万hm~2,减幅为19.05%;面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增加8 480hm~2,增幅高达102.60%;人工表面面积增加6 075hm~2,增幅为29.47%;林地面积增加了2 908hm~2,增幅10.48%。草地、湿地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净转入特征,耕地、林地和人工表面用地表现为净转出特征。区域经济和农畜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换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和农畜因素共同影响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9.
陶密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1):19-24
研究目的:确定土地经营权的权利性质及内涵,并以物债区分为视角对其流转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民法典》在用益物权部分引入的土地经营权却呈现诸多债权化的法律特征,其根源在于立法者将其租赁关系一并纳入了物权法的规范视角,导致流转语境下的“土地经营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种权利类型,而是包含租赁权在内的集合性概念。研究结论:在承认流转语境下土地经营权包含租赁权的前提下,仍应坚持将狭义的土地经营权定性为用益物权,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入股企业用益物权人的法律地位。同时在法无明文规定时,坚持区分土地经营权的物权式流转和债权式流转,按照“物权优先于债权”的基本法理处理土地经营权之多重流转关系。  相似文献   
110.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land resourc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carce. Identifying and resolving land use conflict is essential for reasonably using land resources and achieving land sustainability. Taki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as an example, we included the constraints of local water resources to construct a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system for assessing land use competitiveness in 2000 and 2015 based on land use, socio-economic, and nighttime light data. By compar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ivated l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ecological land, we then derived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potential land use conflicts. Actual land use changes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land use tended to convert into the type with higher competitiveness at areas with intense conflict, which better indicated that our assessment model was effectiv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tential land use conflict was more acute in the central and northwest but weak in the southeast and northeast, and its pattern showe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conflict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was most prominent and mainly occurr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shortage were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otential land use conflict. Assessing land use multi-functions and making a tradeoff among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ervices will be an effective way to guide future land use to solve land use conflict. Our research provides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the arid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